让我们从字母部分看起。单看一个键或许还看不出门道,但只要离键盘远一点,就会发现这些字母键的排列方式,与我们学的英文不太一样。有的人或许认为「I」键右边应该是接下来的「J」键,但其实不然。事实上,在文字输入区的最左上角的可不是「ABCDEF」,而是变成形容词,描述与标准键盘相关事务的怪英文「QWERTY」。只知道英文字母顺序不见得可以马上上手;它需要特别的训练与学习。
当然,在英文与电脑成为幼儿教育标准配备的今日,绝大多数人自然适应这两种不同的字母顺序。不过,这个乍看之下不知所以的配置,还是值得我们细细思量。为什么键盘要用这样怪的方式排列字母?而为何这样的排列到处都是,不论到美国去欧洲几乎都是这样?对此,我们得回到它的起源,看键盘出现的原因与使用方式。
上图为1878年打字机专利中的键盘部分。
在历史上,键盘属于「书写机器」(writing machine)的配件。从后面往前说,电脑键盘的键面配置来自于文字处理机(word processor)与电动打字机上的键盘,而电动打字机又来自于更早的机械打字机(typewriter)。所谓的「QWERTY」键盘便是第一个量产机械打字机的键面系统,由萧尔思(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1819-1890)在1867年设计制作。
萧尔思当初为何把QWERTY排在一起?很意外的,如此配置的用意并非让使用者可以更方便键入,而是要他们「不要打太快」。最初萧尔思也希望他的机器好打好用,只是打字机是用按键催动后面的击锤,将末端的字模敲打在纸面上,如果打字速度太快,前一个击锤尚未归位时便容易与后面迎来的击锤绞在一起。于是,萧尔思将不连续使用的键排在一起,把常用键放在比较弱的手指,去放慢打字速度来迎合机械。
当时打字机技术尚未成熟,这种配置有其考量,但他们也知道如果机器太难键入的话会卖不出去。事实上,当买下萧尔思专利的雷明顿公司推出产品时,公司又将「R」键移到最上排,以便销售时可以只用一列字母键打出「打字机」(typewriter)这个字,给使用者方便的印象。就像「QWERTY」这个新生字一样,QWERTY键盘也是偶然的历史结果;它非关使用便利,而是多方社会考虑的折冲。
图为打字机内部,右边是击锤打结现象。
如果这个配置是「故意」造成使用者不便,那它怎么还会流行,甚至变成通用的标准?这个问题虽然复杂,但不难找到蛛丝马迹。早年打字机是雷明顿公司的独门生意,因此QWERTY键盘无人竞争,要打字就要克服它。随着熟悉这种键盘的人愈来愈多,打字学校也嗅到商机,应运而起。在1888年辛辛那提举行的一场打字比赛中,QWERTY键盘的专业「打」手马顾林(Frank Edward McGurrin)以一分钟95个字的速度击败其他使用者。他不但建立双手放在键盘上的「正规」打字法(touch typing),同时也让这个键盘攻城掠地,取得市场主导权。换句话说,键盘不只是产品,它更体现一个跨越技术与社会,相互搭配的体系。
此后,即使击锤打结的问题改善,甚至电子打字机出现后,这个体系依旧不动如山。其间不是没人挑战过QWERTY的配置,其中最有名的是德佛嘉克(August Dvorak,1894-1975)。这位华盛顿大学的教授声称他的键盘考虑英语的使用频率与人体工学,让手指移动减至最少,是最科学的配置,而他也做了不少效率分析,企图证实其优越性。但终其一生,这个键盘都没能顺利推广,更遑论取代QWERTY键盘。在去世前德佛嘉克叹道:「我试着为全人类做些有价值的事,但我累了。这些人就是死不愿改!」
图为德佛嘉克1936年的键盘配置。
为什么大家欢迎书写机器的改进,但却不愿接受更有效率的键盘?这里有商业考量,也有人性玄机。经济学家大卫(Paul David)提出的解释是:不方便的设计固然对初学者造成使用障碍,但它也对习得技术者产生保护作用。而对生产周边产品的公司来说,既然有这么多既成使用者,随意更改系统固然领先同行,但也可能会造成损失,不如保守一点以静制动。
图为法语的AZERTY键盘配置。
图为德语的QWERTZU键盘配置。
从这个角度看,QWERTTY键盘在西方世界的称霸也就容易理解,因为它是标准建立过程中抢得先机的开跑者。随着相关产品的国际化,它延伸蔓延,成为其他语言的键盘主体:它的姊妹QWERTZ与QWERTZU键盘攻占中北欧国家,AZERTY键盘则是法语的常设键面。从文字处理机到电脑,其他语言几乎毫无保留地接受QWERTY键盘,而让各地使用者自行适应这个「见怪不怪」的配置。